「社群是全球糧食系統的緩衝區與庇護所,只有在他們建設、維護足夠的農地的基礎、提供技術專家使在地農夫與加工業者充分發展之下,才能成功地在當地、市場上與高度工業化、國際化組織的農企業相互抗衡。」
「公民農業指涉基於社群農業的出現與成長中,食物的生產不僅於滿足消費者對新鮮、安全的需求,在地食物的生產也創造工作機會、鼓勵企業、強化社群認同,提供有別於大型農企業在生產、加工、行銷上可持續性的其它選擇。」
鄉村社會學家Lyson, T. A. (2004)
近幾十年來,台灣的鄉村在台灣現代化的腳步下漸漸消失,消失的是人、以及廢耕的土地,以及時時傳出農作物的災情與穀賤傷農的奔盤價,無米樂的崑濱伯道出無人接手的困窘境、吳音寧的<江湖在哪裡>呈現了那個詭譎多變的台灣農村現況。農地,成了等待工業區、住宅區的工業地帶,可以任意開路、隨意將電鍍廠、保麗龍工廠、鐵工廠等等設立在稻田旁邊,甚至可以成為了工業事業廢棄物的掩埋場,棄耕、休耕、毀田的劇碼不斷上演。台灣農村似乎走到了一個苦到不能再苦的最高點。但這並非終點,不知是否是在台灣加入世界組織之後,台灣人民開始走出不一樣的路,開始有人想嘗試另種方式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台灣的另類農業已喧嘩的聲音強調自己的食物主權、自然與對土地的責任。從農夫市集、社群支持型農業、有機小農、半農半X、中老年農夫、甚至是農青的出現,包括:248農學市集、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彎腰農夫市集、天母農學園、竹蜻蜓綠市集、微風市集、消保有機農夫市集等,其他還有穀東俱樂部、大王菜舖子、綠農聯盟等等,這些是目前主要採取這項行動的「公民」,與這種「運動/行動」,涉及到對當前台灣在全球化之貿易下所形成農糧供應鏈「結構」的反思,而想改變大環境的「結構」。以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結構化理論」所主張的「結構」與「行動」會彼此相互作用的論點來看,其情境可以在台灣應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而採取的一些行動找到。農民開始好像不那麼悲情,消費者也有多對於食物主權的意識,作為產地的鄉村似乎開始有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但弔詭的是,這些出路與發展模式,部分的想法居然是來自於強調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導向、對農民高度補貼的美國。這些現況讓我好奇,並且忍不住踏上探尋的腳步,看看當地公民對於土地、自然、社群、民主的連結與運作如何進行,看看所謂的公民農業(civic agriculture),如何在這些國家發展茁壯。於是我出發了,前往那土地意識濃烈、捍衛地方糧食主權的地方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地方。
姓名:黃紫翎
補助類別: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