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說安
補助金額(萬元):25
本計畫延續去年客家生活品質經驗,運用科學資料來建構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指標,本年度計畫新增多項評估因子,期望使生活品質指標愈趨真實性。客家先民的發展與遷移,有多種不同的考證,在台灣的客家人,因為入台時間較晚,所以被迫遷移至丘陵、高山等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生活,雖然如此,客家人憑藉著踏實及硬頸精神,努力開拓生存空間,於桃竹苗各地開創出豐富的在地生活及人文生態,且不同客庄聚落擁有不同的風俗民情。從過去歷史看來,台灣在光復後,快速的工業化及經濟現代化,客家人賴以維生的農業經濟難以維持生計,使得客家庄人口外移,多數客家庄面臨人口老化、經濟衰退、資訊落後等問題。至2001 年政府為延續客家傳統文化命脈,成立客家委員會,促使客庄農村再造、社區營造等問題,逐漸被重視與實踐。
本計畫之資料來源主要有數值資料及衛星遙測之資料,在數值資料中,蒐集桃竹苗地區客庄社會、經濟、環境、文化和知識等資料;在衛星遙測資料中,以SPOT、Landsat 及福衛二號、福衛五號等之衛星資料,並以遙測及統計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工具,將資料予以數位化,並以多項資料,綜合評估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指標;延續去年計畫,新增多項評估指標並利用指標結果,製作桃竹苗地區客庄生活品質之地圖,探討各項客觀指標及主觀指標之衡量緣由,並逐步修正完成生活品質的衡量過程,提出當前桃竹苗客庄發展優勢與劣勢所在,以供政府單位進行客庄社區活化、改造等建言,裨益提升客家族群之生活福祉。
於客委會政策上,本計畫將桃園、新竹、苗栗客家庄的產業經濟、生態與人文地景串連,藉由客家族群在社會與產業經濟的變動,瞭解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之時空變遷與未來趨勢發展。計畫中運用航太科技與衛星觀測技術,針對桃竹苗地區環境,進行廣泛、長期、連續與即時之觀測,配合理論分析,結合社會、經濟、環境、文化和知識等領域,以時空地理資訊探索區域變遷,達到實用之策略管理,經整合後的研究成果,可做為客委會之決策參考,提升學術單位之研發創新能力與我國地球觀測與空間資訊實力,並結合到知識管理手段,將全球變遷引發環境之危機,轉為我國邁向永續發展之契機。
關鍵字: 遙測技術、地理資訊系統、生活品質指標、桃竹苗客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