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97年
作者:張二文
獎助金額(萬元):15
走訪六堆客家聚落,聚落的信仰中心除了熟悉的三山國王、鸞堂、延平郡王祠、媽祖廟之外,許多聚落是以「聖君廟」、「聖君宮」、「法師宮」為主,尤其在右堆地區的美濃、六龜、杉林更是普遍,廟中主神分別為張公聖君、蕭公聖君、劉公聖君以及連公聖君,或者供奉多位或其中之一。各座聖君廟亦有其不同的英勇事蹟轉化為神的傳說故事,但都不脫離四位異姓兄弟斬蛇除妖的英雄故事。然而與此故事背景雷同的是流傳於福建、沿襲於目前台灣閩南聚落的法主公信仰,只是法主公是以張公聖君為主神,陪祀其異性蕭、洪二兄弟;更讓筆者訝異的是普遍流行於閩南聚落的五營信仰,其界定聚落四境的東、西、南、北營角頭廟,竟是東營張公聖者將軍、西營蕭公聖者將軍、南營劉公聖者將軍以及北營連公聖者將軍。
聖君、法主公、五營信仰這三者是否有關係?其主神及傳說故事主角的雷同性是偶然?或是有流傳的變異性?其差異性是傳說的源頭既不同或是經過不同的時空、族群、區域或是信仰本身發生質變?擬以右堆地區聖君廟為調查對象,佐以鄰近的閩南聚落抽樣式的鄉鎮,實查法主公廟以及聚落的五營。透過各廟宇廟誌沿革、耆老訪談以及近年大陸出版書籍,從福建地區的民間宗教信仰試圖建構聖君爺信仰和法主公、五營信仰之間傳說流變的關係,了解閩客民間信仰以及宗教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近年有諸多學者研究法主公之信仰;亦有研究五營信仰的學者,更不乏大陸諸多學者的論文,一致認為,法主公信仰是五營信仰中的張公聖者,其源頭都是福建省永春州,是傳說故事發生流變的關係,如果以此看法來判斷,流傳於客家聚落的「聖君爺」亦有可能是傳說故事因流傳、因族群不同而發生的流變結果。
從客家聚落的聖君爺信仰來看,聖君爺的原鄉是閩南聚落,但在先民移墾的過程中,因為過渡閩南聚落祈求的一個香火袋,而演變成今日的聚落大廟,或許在客家聚落沒有法主公的法力無邊的閭山派信奉;或許少了五營鎮守界境將軍的兵將以及法力,聖君爺其能降魔除妖的心靈寄託卻安在,一直是客家聚落裡安定人心的守護神。
研究方法
本文除了運用地方志及碑文等文獻資料外,主要透過田野考察及參與祭典、耆老口述,實地探訪右堆地區的聖君廟、聖君宮、法師宮,了解其宗教性質以及祭祀方式,另本研究為文獻探討法以及歷史研究法兼重之研究,擬大量收集有關兩岸三地有關福建、廣東地區聖君信仰、法主公信仰、五營信仰之傳說故事資料,作為交叉分析之素材。
右堆地區的聖君廟宇根據普查觀察,右堆地區內奉祀聖君爺的廟宇,計有美濃鎮的東門里劉公壇聖君宮、合和里柚子林紫林宮、合和里過路潭張公聖君廟、廣林里九芎林聖化宮、廣林里凹下普化宮、中圳陂張公聖君;六龜鄉荖濃村聖君廟、新威村聖君廟和新寮村的法師宮;旗山鎮的大林劉公壇、大林埔羌林蕭公聖君廟。
結 論
相傳聖君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明,客家先民在墾拓過程中,為避開天災之危害,乃祭拜山川百神,傳達生活所需的共同願望,並以此約定俗成,如何建構一套生活指導原則與宗教儀式,成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民間文化,是這個議題想再深入了解的;並想瞭解客家先民面對大自然的變化,人之回應與內心之需求的反映,藉由聖君爺的降魔除妖法力達到心靈的藉慰與安寧。
傳說故事將因族群、生活條件而賦予不同的合理化或詮釋權,傳說的意涵是指以歷史上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各地區的山川古蹟等演化出生動的情結,時常具有對相關的各種事物的幻想解釋具有歷史性和可信性的特點,帶有歷史性和地方性的口頭文學。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方性解釋性傳奇性等基本特徵,解釋某種風物或習俗的口述傳奇作品等等,都是傳說的特質。以此觀點來看,聖君信仰、法主公、五營信仰其中均具備豐厚的傳奇性。
張聖君信仰及其宗教形態法主公教,既與道教關係密切,也與佛教有許多聯繫,兩種宗教成分在其中均發揮不可缺少的作用。此種兼容佛道的民間宗教信仰,對於社會的安寧和諧有一定的貢獻。
海峽兩岸文化交往解嚴以後,聖君宫廟陸陸續續回到福建各地宫廟謁祖進香,較常去的有永泰縣盤谷鄉方壺岩母殿、永春龍山岩、德化石牛山石壺洞祖殿、閩清金沙祖殿及安溪碧靈宫等宫廟,2007年美濃過路潭聖君廟即組進香團前往以上幾處謁祖,這裡就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現象,長期以來,當地人並不認為聖君即是法主公,但隨著知識的流傳與廣佈,在探源的過程中,賦予自己的信仰找到合理的詮釋以及可說服別人的溯源,而將自己的信仰跟自認為合理的信仰做了聯結,是傳說發生了變化而有不同,實在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的確,文化信仰的改變除了傳說的質變外,因為政治、文化因素而增加或減少元素都有可能。
在親臨右堆地區聖君廟普查及參與聖君聖誕及慶讚中元普渡祭典風俗後,也看到對儀式的重視因聚落的熱鬧及偏僻而不同,參與新威聖君廟聖誕時,庄民以「祭河江」、「祭聖君」、「敬義塚」等儀式來慶祝,看到庄民共赴祭場的場面,內心震懾外,無復言語,相較於美濃各庄的祭典,只有禮生及稀疏的福首敷衍了事,其典禮的隆重以及庄民的煞有其事,甚為感動。從地理環境及遷移的角度來看新威庄,新威庄和同屬右堆的美濃具有許多雷同性,但對於「祭河江」「敬古老大人」的習俗,卻有別於大美濃地區,衍生出其獨特性,或許正可以說明人們的遷移,雖可能帶來原居地的生活習俗與歲時觀念,但不可能把原來的歲時節俗全盤移植得新地方,反而是因環境的不同,遷移之人為了生存,必須迅速融入環境之中,接納該地的歲時節俗。
透過聖君聖誕的祭典,庄民藉以普渡過往的先人及無祀孤魂,傳達對鬼神的敬畏與禳災。這當中反映出面對大自然的變化,人之回應與內心之需求。誠如祭文中所言:「緣因叼蒙 恩光惠顧,河水順流,無害農田之,願農民充饑,一二農作織物有收慰喜,農人披星戴月之苦,特全農帝之功,但願來期大施恩澤,改轉順流,彎而無損,曲而無害,廣闊農田之美收全,農人生活充實之饑,叼蒙而應之光,農民亦得同歡,可享安居樂處…」,由於對神明產生認同虔誠的深厚情感,在宗教活動中呈現出當地人民的共有文化記憶。
聖君爺會在客家聚落如此受到敬重以及尊榮,也是因為祂有不斷的神蹟出現,讓客家先民堅信不宜,聖君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明,所以客家先民在墾拓過程中,為避開天災之危害,除祭拜山川百神,傳達生活所需的共同願望,更企望有法力無邊的神祇在身邊庇祐。劉公壇聖君廟以及九芎林聖化宮聖君寶像跟著移民到新墾地;新寮村、新威庄的拓墾、荖濃村的開發,則是為了求的新墾地的平靜禳災,亦是透過分香從九芎林尖山寮奉請張公聖君爺坐鎮。這或許是客家先民面對大自然的變化,人之回應與內心之需求的反映,藉由聖君爺的降魔除妖法力達到心靈的藉慰與安寧。
右堆地區客家聚落的「聖君廟」供奉的是「張、蕭、劉、連四位聖君」;法主公傳說是張家三兄弟,或是張、蕭、洪三姓結義兄弟;五營信仰,其界定聚落四境的東、西、南、北營角頭廟,是東營張公聖者將軍、西營蕭公聖者將軍、南營劉公聖者將軍以及北營連公聖者將軍,三者雖有別,但是相傳具有法力,殺噬怪蛇,昇天成神的傳說故事,卻大同小異,更說明了傳說的變異性以及因應族群、生活條件而賦予不同的合理化或詮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