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105年
作者:尤淑芳
畢業學校:國立交通大學
畢業系所: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文化學程
畢業年月:105.06
獎助金額(萬元):5
千丘之國盧安達在二十世紀末發生震驚世人的種族滅絕事件,佔盧安達人口多數的胡圖族聲稱要殺光圖西族。本研究想要從盧安達的歷史脈絡中,剖析盧安達兩大族群意識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如此大規模族群衝突的根源為何。
本研究以許維德之「建構力與其構築之族群三階段發展論」作為主要的理論架構,經由爬梳盧安達之相關文獻,以盧安達之族群案例與理論架構對話,得出盧安達族群發展之三階段,並且找出該階段建構之主要因素:第一階段,為盧安達殖民前至1958年,稱為族群「渾沌」階段,亦即族群意識尚未形成。在此階段,雖有比利時之身分證制度固化兩大族群界線,然而此時的社會區分仍以階級為主,族群在此時並未發揮太大效用。族群意識也不明確,有的只是圖西貴族意識。
第二階段,始於1959年「社會革命」至1987年盧安達愛國陣線的成立,稱之為族群意識「形成」階段。「社會革命」首次將圖西整體視為封建奴役者,而胡圖人則是被奴役、壓迫的受害者。卡益邦達的第一共和年代延續身分證制度,並廣泛用於教育及國家任用之上,加深族群的對立。哈比亞利瑪納正式將圖西納為「族群」,加固了胡圖族群意識;在此同時,流亡鄰國的圖西後裔開始組織,形成盧安達愛國陣線,圖西族群意識再度興起,尋求回到祖先的故鄉—盧安達。至此,完成第二階段的族群意識形成。第三階段,自1988年至1994年的種族滅絕事件,稱為族群「具體化」階段。不論是盧安達愛國陣線的入侵或是「胡圖力量」的興起,在在都將圖西和胡圖的族群意識具體化為行動,使得族群想像成為「實體」,並廣泛的與大眾連結。
最後,本文討論種族滅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認為,族群仇恨意識型態作為工具、經濟情況惡化與糧食危機是為導火線、順從文化及慣習力量是其形式,菁英操作是種族滅絕驅動力的主要來源。
盧安達的族群建構:一個「動態發展階段」取向的初步嘗試
張貼日期:
作者:尤淑芳
畢業學校:國立交通大學
畢業系所: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文化學程
畢業年月:105.06
獎助金額(萬元):5
千丘之國盧安達在二十世紀末發生震驚世人的種族滅絕事件,佔盧安達人口多數的胡圖族聲稱要殺光圖西族。本研究想要從盧安達的歷史脈絡中,剖析盧安達兩大族群意識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如此大規模族群衝突的根源為何。
本研究以許維德之「建構力與其構築之族群三階段發展論」作為主要的理論架構,經由爬梳盧安達之相關文獻,以盧安達之族群案例與理論架構對話,得出盧安達族群發展之三階段,並且找出該階段建構之主要因素:第一階段,為盧安達殖民前至1958年,稱為族群「渾沌」階段,亦即族群意識尚未形成。在此階段,雖有比利時之身分證制度固化兩大族群界線,然而此時的社會區分仍以階級為主,族群在此時並未發揮太大效用。族群意識也不明確,有的只是圖西貴族意識。
第二階段,始於1959年「社會革命」至1987年盧安達愛國陣線的成立,稱之為族群意識「形成」階段。「社會革命」首次將圖西整體視為封建奴役者,而胡圖人則是被奴役、壓迫的受害者。卡益邦達的第一共和年代延續身分證制度,並廣泛用於教育及國家任用之上,加深族群的對立。哈比亞利瑪納正式將圖西納為「族群」,加固了胡圖族群意識;在此同時,流亡鄰國的圖西後裔開始組織,形成盧安達愛國陣線,圖西族群意識再度興起,尋求回到祖先的故鄉—盧安達。至此,完成第二階段的族群意識形成。第三階段,自1988年至1994年的種族滅絕事件,稱為族群「具體化」階段。不論是盧安達愛國陣線的入侵或是「胡圖力量」的興起,在在都將圖西和胡圖的族群意識具體化為行動,使得族群想像成為「實體」,並廣泛的與大眾連結。
最後,本文討論種族滅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認為,族群仇恨意識型態作為工具、經濟情況惡化與糧食危機是為導火線、順從文化及慣習力量是其形式,菁英操作是種族滅絕驅動力的主要來源。